

导 语
“科研和临床型医生使用不同的职称评价方法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可以真正鼓励愿意科研的医生专注于科研,也能给愿意专注于临床的医生更多晋升空间。”11月21日,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多家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其所在医院正在探索对于科研型和临床型医生使用不同的职称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他们期待能够进一步落地。
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探索分类评职称
而除了北京协和医院外,上海交大、四川华西医院、中山肿瘤大学防治中心等均有类似的探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四川华西医院
李为民介绍,华西医院的职称评定近年对医疗工作有重点要求,「担任亚专科学术带头人,亚专业标志性手术或操作国内领先,优质高效完成医疗任务;外科性质科室每年 RBRVS 值在本亚专业排名第一,内科性质科室每年 CMI 值在本亚专业排名第一;培养与优势技术相关标志性手术或操作人才原则上不少于 3 人等指标符合后,不需 SCI 论文就可以晋升主任医师。
“临床能力”的量化亟待更清晰明确
不过,也有不少医生表达了对政策落地的隐忧。
“无论是把医-教-研分开或合并,都有其合理性。北京协和医院的宝贵传统是一直强调医、教、研三位一体,如一味强调其中某一方面能力,与强调上述三者同时都优秀一样,都是矛盾的。实际工作中,临床能力强,是确实存在的,但又是最难量化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三甲医院临床专家告诉记者,对于大型三甲医院而言,职称评价改革仍是非常考验的一件工作,其成效还有待考验。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名年轻的外科医师也认为,对不同类别的医生分类考核的大方向是对的,但目前对于“纯临床型”人才的临床能力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科学合理的标准,“比如手术是不是只要做得多,得分就会高?不同难度的手术,比如阑尾炎手术和导管消融术的计分是一样的吗?这些都还没明确。”
对此,有专家提到,未来或可以探索以医院为主体,分级分类地制定医生考评体系的模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则建议,对于教学医院,要强调以研促医,通过临床和转化研究来提高临床水平,攻克临床难题;而对于非教学医院,如二级三级医院,评价体系应该强调临床技能和社会服务。
2021年,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曾联合发文《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只有人才评价多元化,才能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尊重,从而推动医学的不断发展。
来 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中国、优医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